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如果您方便的话请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可以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,也能让您获得更多不同的观点,感谢您的支持!
编辑:画榆林
近期,加拿大在对华政策上的态度明显转变,这一点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。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,加拿大总理卡尼主动表示,希望能与中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。与此同时,加拿大外长阿南德也宣布,他计划很快访问中国,表示此行的目的是缓解两国间的紧张关系,并探讨贸易、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。过去,加拿大的高层很少主动提出这样直接的互动,特别是在目前中加关系较为紧张的背景下。
2025年10月中旬,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部长玛丽-克劳德·比博也在渥太华的内阁会议后,罕见地提到加方正在与中国协调,计划于11月组团访华。这一消息发布时,加拿大正面临着两大支柱出口产业的重大冲击——中国暂停了对加拿大油菜籽和豌豆的采购,同时对加拿大出口的钾肥加征了100%的惩罚性关税,直接影响了加方的农产品出口。
展开剩余84%在短短三个月里,加拿大的对华贸易状况发生了剧烈变化。曾经的“对华贸易顺差国”,现在却面临核心产品滞销的困境。许多分析人士认为,加拿大的这一高层访华行为,实际上是“求放过”的一种示好,意在寻求缓解当前的经济困境。
中方暂停采购油菜籽的决策显然是针对加拿大出口的敏感领域。油菜籽作为加拿大第二大出口农产品,每年为加方带来约60亿加元的收入,占其油菜籽出口总量的45%。然而,2025年7月,中国海关总署在对加拿大油菜籽的检疫中发现了有害生物“豚草”,因此决定暂停新的采购审批。中国此举的背景是此前加拿大以“安全问题”为由,屡次推迟中国肉类企业的准入审批,甚至单方面取消了3家中国水产企业的出口资格。中方的这一检疫措施,本质上是一种对加拿大贸易不公行为的反制。
截至2025年10月,加拿大油菜籽的库存量已达到180万吨,创下历史新高。由于市场需求骤降,阿尔伯塔省的油菜籽农场主被迫以每吨低于成本价120加元的价格抛售油菜籽,部分农场因此面临破产风险。
比油菜籽更为严峻的是钾肥行业的困境。作为全球最大的钾肥生产国,加拿大每年向中国出口钾肥超过25亿加元,占中国钾肥进口总量的30%。然而,2025年9月,中国商务部宣布加征100%的惩罚性关税,原因是加方钾肥企业涉嫌“低价倾销”。这导致加拿大的钾肥出口量急剧下滑,2025年10月的出口量仅为1.2万吨,比去年同期的8.5万吨下降了86%。
面对这种局面,加拿大的钾肥行业受到严重冲击。作为加拿大钾肥行业巨头的Nutrien公司,不得不关闭了两座矿山,裁员1200人,并且公司股价在公告发布后暴跌了22%,市值蒸发超过80亿加元。更糟糕的是,中国已经迅速调整了钾肥的采购渠道,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口的钾肥量大幅增加,其中俄罗斯的采购量同比增长了150%,几乎填补了加拿大失去的市场份额。
加拿大面临的经济困境,源自其经贸政策上的“矛盾行为”。2025年3月,加拿大跟随美国,将五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列入了“实体清单”,限制其获得加方的矿产资源。更令人不解的是,加拿大的锂矿开采企业中,30%的股份是由中国企业持有。这样的做法显然引发了中方的不满。
与此同时,加拿大也积极推动“印太经济框架”,与美国在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合作,试图构建“排除中国”的供应链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曾明确表示,中方对加方的加税政策予以回应,称这一举措符合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,是对加拿大单边主义贸易行为的反制。
在加拿大国内,产业界的压力也在加剧。油菜籽主产区的农场主在2025年9月组织了一场抗议活动,200多辆拖拉机堵塞了议会大厦周边的道路,要求政府尽快与中国谈判,恢复油菜籽的出口。加拿大农业部长比博在与农场主代表会面时,承诺将访华作为首要任务,并透露将携带“放宽中国肉类准入”的提案,作为谈判筹码。
钾肥产业的游说则更加直白。加拿大钾肥协会多次致信总理特鲁多,警告如果失去中国市场,加拿大钾肥产业将倒退10年,并列出具体损失:每年GDP减少约18亿加元,相关产业链的失业人数可能超过3万。
加方此行的重点,除了恢复油菜籽和钾肥的出口外,还包括通过部分让步换取更多的合作机会。据加拿大《环球邮报》报道,比博此次访华将提出两项主要议题:首先是争取恢复油菜籽的出口,并承诺建立更严格的检疫流程;其次是请求中方降低钾肥关税,提出通过长期供应协议换取关税减免的方案。此外,加拿大还计划在访华期间宣布批准三家中国肉类企业的准入申请,以此作为谈判的一部分。
然而,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,核心要求是消除贸易壁垒,实现平等合作。中国要求加拿大建立从种植到出口的全链条检疫追溯体系,而不仅仅是事后检测。同时,中方明确表示,只有加方停止低价倾销行为,才有可能重新考虑调整关税。
更为关键的是,中方希望加拿大停止跟随美国的“实体清单”政策,恢复对中国企业的公平对待。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已经多次声明,加拿大的贸易限制措施没有事实依据,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,这将是此次谈判的核心前提。
总体来看,加拿大此行面临许多挑战。首先,中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进口渠道,减少了对加拿大产品的依赖。油菜籽可以从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获得替代供应,钾肥也已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进口,令加拿大失去了独家供应的议价能力。
其次,加拿大国内的政治压力也在影响着政府的谈判空间。特鲁多政府既要应对产业界的诉求,也要考虑反对党的压力,因此在对华政策上难以做出实质性让步。
有分析认为,这次访华更可能是一次“试探性接触”,短期内难以达成全面协议,双方的经贸博弈将继续。而此次经贸摩擦的核心,实际上是单边主义与多边合作的冲突。加拿大试图通过跟随美国对华政策来获取政治利益,却忽视了自己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,最终陷入了困境。
中国通过这次事件再次证明,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并掌握贸易主动权,是应对国际经贸风险的关键。而加拿大要想改善目前的困境,必须摒弃双重标准,推动对华贸易的公平化。否则,即便高官多次访问中国,也难以改变当前的经贸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